一、个人简介
张世民,九三学社社员,上海顺盈娱乐平台教授💃🏼,附属杨浦医院骨科主任。从事骨科临床🦵🏿、教学工作近30年,擅长创伤骨科与修复重建外科。2006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(第九届)。以项目主持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🥕,上海市科委基金2项。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0余篇🧑🏽🚒,其中SCI论文40余篇👴🏽,封面论文2篇。主编👩🏿💻、主译专著7部🩹,英文专著1部。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、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、教育部科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🧏🏻。指导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,包括上海顺盈娱乐平台。学术兼职包括: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常委、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,上海市显微外科专委会副主委,中国临床解剖学分会副主委,多本国内外专业杂志编委。
自2013年到上海顺盈娱乐平台附属杨浦医院骨科工作以来🚣🏿。张世民教授培养附属杨浦医院第一名博士研究生,带领骨科获得多项荣誉,包括🔧:(1)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A类🧑🦽,(2)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(2014年),(3)2015年首次跻身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骨科排行榜100强,位列第93;2016年位居第66位。
二👵🏽、综合事迹
张世民教授1986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,后攻读上海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,师从我国著名骨科显微外科专家陈中伟院士;1989年毕业后,在解放军第八五医院骨科工作;1997年继续于第二军医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师从著名骨科修复重建外科专家侯春林教授🤛; 2001年至2003年间,进入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,师从著名手外科专家顾玉东院士进行博士后研究。持续的求学经历让他在医学素养、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🧘🏻♂️,为他日后在骨科、显微外科领域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从事骨科工作20余年来,张世民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或介绍多个重要科学概念🧑🏼🌾,如皮瓣外科方面的“远端蒂皮瓣”🛃、“链式血供模式”、“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”、“浅静脉血倒灌”、“穿支皮瓣”、“螺旋桨皮瓣”等,创伤骨科方面的“肘关节恐怖三联征”👮🏽♀️、“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”🧑💼🎭、“胫骨平台双髁四象限分类”等,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与发展🫅。为了给学科发展提供更加规范的指导👨✈️,他执笔撰稿,主编出版7部专著📨,包括《筋膜皮瓣与筋膜蒂组织瓣》、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》、《穿支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》、《骨折分类与功能评定》、《骨折分类图表手册》、《Surgical Atlas of Perforator Flaps》、主译《格莱比皮瓣百科全书》等国外著作,成为科学研究和医疗工作的重要指南与参考书。
近年来,张世民教授专注于老年髋部骨折相关研究。针对老年髋部骨折的特点和老年人的身体条件,开展多学科合作的协同治疗模式,术前进行机体功能的快速评估,用评分量表的方法预测手术风险,尽力缩短入院至手术的卧床等待时间😏,开展微创手术治疗等🧡,有效的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,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👨🏼🦰💺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🍰。在手术治疗过程中,他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🐼,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☔️。对老年股骨颈骨折💂🏼♀️,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;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🧑🏿⚖️,采用闭合复位插入头髓钉固定🦹🏻♂️。这类微创手术,在30分钟左右均能完成,大多数老年患者都能耐受。所以,相对于传统的保守治疗,新的手术治疗法不仅能有效消除疼痛⛅️,为早期活动创造了前提条件🤽🏻,有利于心肺等重要器官恢复,减少并发症,还大大缩短了病人的恢复时间🎥,深受患者及家属好评#️⃣。为了把自己对老年髋部骨折治疗和研究的心得、经验传递给更多的同行和患者🕓,张世民还撰写了“老年髋部骨折治疗流程”、“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”🧕🏽、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心脏功能的快速评估”、“老年髋部骨折应尽量争取早期手术治疗”等专业及科普论文👆🏽,获得了巨大了社会效益。
在做好临床研究工作的同时🦕,张世民教授不断总结创新🫷,针对临床需求,发明多项专利🍾:“股骨全长骨髓内钉(专利号:ZL201420356223.7)”和“一种带有前弓弧度的短型股骨头髓钉(专利号👨⚕️:ZL2011 2 0196067.9)”。这两项专利都是针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而提出的改进😗。前一项专利结构简单,可有效的提高头颈骨块的前后方向稳定性🧢,同时也能增加其旋转稳定性;可有效的防止骨干发生二次骨折,适应证广🎻;而后者将远段呈弓弧型结构的钉体插入股骨干髓腔之中,避免了刺激股骨前侧皮质,减少激发髋股部疼痛,该发明结构简单🤵♀️、固定可靠、操作方便、实用性强,已成功转化为器械产品🚴🏻♀️🎅🏿。两项专利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🦹♂️,是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有效助推器。
回顾张世民教授从医以来的经历,扎实的临床工作,严谨的科研态度,勇于创新的精神🔝,带来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荣誉和成果。这样的人格魅力也深深的感染到周围的同事、学生🧔🏻♂️。张世民教授正带领着他的团队🤘🏿,以不竭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心🏢,齐心协力🧑🏻⚖️,同舟共济,开创着学科发展更广阔的未来🎅🏽。
三、学生评价
张世民教授是我们的授业恩师。我们对师父的内心感受便是四个字🥂✹:高山仰止。
在学习中,张老师常常提醒我们,科研之路🥥,戒骄戒躁,必得徐徐图之;临床之功,戒嗔戒贪👃🏿,须得有所专攻。而他自己,做到了“上善若水🤽🛵,利万物而不争”。在他指点下,学生们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课题🪢。张老师对学生科研严格要求,生活细心关怀,不仅教授知识👨🏽🎤,更培养人格。张老师常说“成才,先成人”🧑🏼🎄。
在论文撰写中🔦,张老师要求极严❔👰🏻♂️。张老师向我们强调了他一直以来的原则🐔:所有撰写👳🏻♀️、投稿流程均自己完成。所有的稿件张老师都要反复审阅,直到科学性、逻辑性乃至语言都达到较高的水准才能发表。专注于本专业主流临床期刊🧑🍳,而不追求SCI影响因子,始终围绕临床工作开展科学研究。这样的态度也深深影响了跟随他的学生。
熟悉张老师的人都知道,他是一位善于思考、勤于总结的学者型专家。从事骨科工作30余年来,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、上海市科委基金项目2项🤚🏿,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2项,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荣誉(第九届)。他在国内首先提出或介绍的科学概念有十多个,促进了骨科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与发展🐃。在国际🩰、国内为我国显微外科和创伤骨科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在我们的心目中,张世民老师是一位“亦刚亦柔”的好老师。刚🕌:做为军人出身的张老师,严谨、一丝不苟、善于思考已成为他的代名词,不管是工作态度还是研究学习,张老师都会亲力亲为🫃,通过讨论骨折分型、手术入路、钢板螺钉的选择等等🫂🐻❄️,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⛹🏼♀️🏄🏻♀️,每一次的手术都是学习和进步的过程🪺,只为力求完美;柔:在老师眼里,我们就是一帮长不大的孩子们,所以张老师一直教导我们“男人就要有男人的责任和担当”,他会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点滴🖐🏿,为手术下台后处理病房事务加班的医生送饮料,也会亲自关心端午节为急诊奋战的同事。导师对待每一个学生平易近人又和蔼可亲,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家人一般。记得在博士开题⏬、答辩时,所有学生都必须穿正装打领带🕳,可大家平时都不系领带🐚,只能将领带提前打好然后再套在脖子上,张老师见大家都不会打领带🚙,他就给大家逐一示范每一个细节,然后给每位学生打好。每年春节都将在上海过年的学生聚集一堂,和师母一起和学生们交流生活的点点滴滴,温暖了在外求学的学子心。
古语有云🀄️,“学贵得师🫲🏽,亦贵得友”🤚🏼,成长的路上有您领路🌯,足矣🍴!